解放軍殲-10戰機
14年前的一個秘密任務
祖國的大西南,歷來是藏龍臥虎之地,與武侯祠相鄰的錦江旁,如今就深藏著一條“臥龍”,這就是中國新崛起的殲擊機基地———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簡稱611所)。
1970年,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一分為二,300多號人風馳電掣舉家遷往成都。611所,從此成了飛機設計研究抹不去的代號。
611所剛建立,便遭遇文革之非常時期。611開始了長達10余年的沉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門心思搞科研”,回憶起那段“閉門造車”的寂寞時光,原所長成志明意猶未盡。
直到1984年,國內第一架全天候殲擊機———殲7C戰機誕生,611所才轟然間進入公眾視野。戰機正式裝備中國空軍,成為現役機種主力之一。但由于技術上仿制原蘇聯,缺陷在使用中慢慢顯現,到1992年,飛機出口受阻。此時,611所接到了三大任務:研制一架先進戰機,建立一個先進戰機研制基地,造就一支掌握最先進航空技術的隊伍。
也就在611開始從沉寂中“蘇醒”的當頭,原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聞知殲7威名,風塵仆仆來到611所調研考察。臨別,將軍揮毫題贈“創新”二字加勉。是時,611剛滿14歲。
將軍此行,大大提升了611人的自信力。1985年,611所在與同行“老大哥”的競爭中,一舉奪得國家某重點型號工程的立項,中國第三代戰機的研制擂響戰鼓。
1992年初,一個讓人熱血沸騰的任務降臨611所。中航進出口總公司、611所和成飛公司負責人被秘密召往北京,接受著“秘密指示”。此行,所長為611人帶回一個新任務:研發中國新一代輕型戰斗機。定位上,航空部的指令有3點:性能好,價格低,作戰效能世界先進。不久,巴基斯坦表示有興趣參加聯合研制。
與巴方“馬拉松式”的談判拖延了7年之久,最終于1999年初簽署聯合研制新型戰斗機的協議。611所作為“主設計”,再次被歷史推到前臺而成為公眾矚目的焦點。
三十功名,八千里路。2003年8月25日,梟龍01架實現首次飛行?!爱敃r很多人都哭了,那是一種壓力釋放后的情不自禁”,結構室主任黃建云至今仍很動情,搞一架飛機真不容易,從做方案到批量生產,一般都要15年,很少有人一生經歷研制3架飛機的全過程。
從1992年的談判始發,到2003年首飛,再到2006年開始“批量生產”,梟龍翔天的意義,不僅是飛越14年。一架戰機的橫空出世,寫著一個民族的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