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為本 搶占國民經濟戰場
3月5日的人民大會堂,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談到科技創新時,特別提到2011年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八號飛船的成功發射和交會對接,并稱其為中國載人航天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這段話,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的兩會代表委員們振奮不已——
“當總理提到我們航天所取得的成績時,我非常激動,今年國人最期盼的航天大事非神九成功發射莫屬了?!彪娫挼牧硪贿叄珖舜蟠?、六院院長譚永華高興地說;
“聽到這樣的表述,驕傲、自豪是毋庸置疑的,過去的加班加點都是值得的?!逼綍r話不多的全國人大代表、一院某型號總設計師祝學軍,從大會堂出來后,依然沒能從興奮的情緒中走出來;
“這對于航天人是非常大的鼓舞?!比珖f委員、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戚發軔說,“以后我們還要做得更好!”
同時,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堅持軍民融合式發展、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等內容,都與中國航天未來發展方向高度契合,也引來航天代表委員的熱議。大家或建言獻策、或冷靜分析,話語中透露出對我國早日成為航天強國的期待。
航天生命力在于科技創新
“航天技術是買不來的!”
就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全國政協委員、集團公司總經理馬興瑞非常認同,“沒有科技創新,中國航天就很難發展。”
這番話,也是歷代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心聲。
錢學森的系統工程思想是指導航天發展的一盞“明燈”。“該思想的一大‘靈魂’,就是系統集成創新?!瘪R興瑞一語中的。諸如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二代導航、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新一代運載火箭等國家重大科技工程的順利實施,正是通過系統集成創新來推動的。
“聽完政府工作報告,我作為航天人,深感壓力巨大?!比珖f委員、集團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但在新的歷史發展機遇期,中國要邁入航天強國行列,仍受到一些因素制約?!捌渲?,創新能力的提升和持續創新能力的培育是首要因素?!卑鼮槊裾f,中國的載人航天雖然都是自主研發的技術,但在一些尖端科技上還是與世界航天強國存在差距?!半m然國外在航天技術上實行嚴密封鎖,但技術路線仍然可以為我們所借鑒。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還需要不斷創新?!?BR>
“得有憂患意識,看到成績的同時,更要看到差距?!逼莅l軔特別提到,要想創新,就需要耐得住性子坐一陣“冷板凳”,不能急功近利。“必須通過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鼓勵科研人員坐十年八年的‘冷板凳’。”
作為型號戰線的領軍人物,祝學軍也非常關注報告中關于創新的內容。她表示:“我們應該密切關注國家今后可能會出臺的鼓勵企業加大研發和技術創新投入的相關政策,并深入研究如何真正提高研發和技術創新水平,從而使中國航天實現更好更快地發展?!?BR>
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滲透
“現在國家呼喚航天科技為國民經濟服務,黨中央對航天寄予重望。”全國政協常委欒恩杰院士的話,引來航天代表的共鳴。
對于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堅持軍民結合、寓軍于民,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譚永華認為,航天技術應用產業的發展也應該堅持“航天特色”?!拔覀冎挥辛⒆愫教?,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才能將這個產業做優做強?!?BR>
報告提出,2012年的中國經濟將放緩增速。對此,譚永華給出了自己的見解:國家在7.5%的經濟增速目標下,產業政策“有保有壓”,即“?!睉鹇孕孕屡d產業、“壓”過剩的傳統產業。而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大多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還是需要加大力度不斷推動發展。
過去兩年中,包為民與其他政協委員隨欒恩杰一道,對軍工企業如何寓軍于民、走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進行了相關調研。他指出,集團公司還是要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推廣航天技術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滲透。
就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制止太陽能、風電等產業盲目擴張”的內容,包為民表示:“在一些瓶頸技術難題(如蓄能問題等)沒有解決好之前,這些產業不能盲目鋪開建設,需要冷靜地思考如何實現科學發展。”
航天技術“站得高、看得遠,服務面廣”,在為國人帶來巨大財富的同時,也惠及全球人民。當前,集團公司正在大力開拓國際市場,為眾多發展中國家提供商業發射服務、整星出口服務、天地一體化系統解決方案等。
正如馬興瑞所說:“在國際化競爭中,集團公司代表的是國家。通過我們的航天技術服務全球,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一個標志?!?BR>
“中國的航天科技工業要在繼續完成空間探索任務的前提下,加強航天技術應用產業發展,并提升中國航天技術的國際競爭力。”憧憬未來,馬興瑞給出了中國航天的發展方向。(陳立 楊蕾 李冠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