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環太平洋-2012”海上軍演落下帷幕。參演軍艦盡管漸行漸遠,演習檢討卻越來越熱。
了解一場軍事演習,看一眼參演裝備就夠了。在美國電影《超級戰艦》中,“環太平洋”軍演已經能和來自外太空的外星人開戰了。那么現實中呢?讓我們跟著軍事專家鄭文浩一起,深度解析“環太平洋-2012”海上軍演裝備。
友情出演:近半國家沒帶裝備
22個國家,42艘水面艦艇、6艘潛艇,超過200架飛機,25000名官兵——這個數字乍一看有些嚇人,平均下來每個國家派遣了2艘艦艇和1000名以上的官兵。但實際上,有近半國家根本沒有派遣艦艇參加,僅僅是露個臉,助下威,友情參演罷了。
例如印度、挪威、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荷蘭、秘魯、英國、哥倫比亞、泰國和湯加,就沒有派出任何艦艇和作戰飛機參加今年的演習。他們中有的只派出了高級指揮官和參謀人員,有的只派出了步兵排一類的小型作戰單位。
實事求是地說,這些國家,有的是因為演習實在和自己沒有太大的關系,派遣艦艇勞民傷財不說,甚至有可能給自己帶來外交關系上的麻煩,干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有的是因為海軍力量太弱小,實在摻和不到這種大型的海上軍演里面去。
引人注目:“宙斯盾”自成一派
此次軍演,除了美國“尼米茲”號核動力航空母艦之外,還有一種裝備格外引人注目——艦載“宙斯盾”系統。
參加演習的42艘水面艦艇中,有11艘裝載“宙斯盾”系統——其中美國9艘(包含3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和6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韓國1艘(“世宗大王”級的第二艘“栗谷李珥”號)、日本1艘(金剛級“妙高”號驅逐艦)。如果我們剔除那些參演的支援艦艇和小型艦艇,只計算主戰艦艇的話,“宙斯盾”比例驚人。
“宙斯盾”系統在世界海軍裝備體系中的擴散,是美國打造全球化海上盟友體系的一個重要技術基礎。“宙斯盾”系統的存在,使美國和日韓等盟友在海上的聯合作戰(包括防空、反導)成為可能??梢哉f,真正讓“環太平洋”系列演習具有實戰意義上的戰役戰術背景,關鍵就在于“宙斯盾”系統。這些裝備“宙斯盾”系統的先進戰艦,構成了演習的基本骨架。而沒有裝備“宙斯盾”的戰艦,就只能游離于這個核心體系的外圍。從這個角度判斷,俄羅斯參加美國這類環太平洋軍演,實際意義十分有限。
從 “宙斯盾”戰艦在亞太裝備情況可以看出,美日韓將處于核心圈的地位。盡管美國媒體稱這次演習把日本和韓國捏到一起演習就是勝利。但在海上聯合作戰上,二者其實早有了技術基礎。此外,澳大利亞已經購買了3艘裝備有簡化版“宙斯盾”系統的新型驅逐艦。在未來“環太平洋”系列演習中,我們很可能會看到這些澳軍新艦艇的身影。
“宙斯盾”系統將成為觀察美國的“環太平洋”系列演習的一個重要風向標。無論多少國家參與進來,是否擁有“宙斯盾”系統將成為判斷參與國地位的重要標準。
不容忽視:“水下忍者”悄然過招
參加這次軍演的潛艇,很容易被媒體所忽視。因為潛艇為水下作戰兵器,所有武器和人員都隱藏其中,表面沒有任何有特點的外部裝備。因此他們相對于航母和大型水面艦艇,不太吸引外界的眼球。
但是這次參演的潛艇不容忽視,它們基本代表了目前常規潛艇和核動力潛艇的最高水平。美國出動的是1艘“洛杉磯”級和2艘“弗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這兩種潛艇是美國海軍潛艇的主力裝備。另外3艘常規動力潛艇分別來自澳大利亞、韓國和加拿大。
一些媒體經常將俄羅斯“基洛”級潛艇稱之為“大洋黑洞”。但實際上西方國家,特別是英、法、德等國,常規潛艇的技術實力與俄羅斯相比絲毫不差。只是由于俄羅斯潛艇價格便宜,發展中國家購買較多,因此得到了更多的關注。
加拿大參演的“維多利亞”號常規潛艇,是英國在充分吸取了核潛艇研制的成功經驗和先進技術基礎上設計的高性能遠洋作戰潛艇。它既能在大陸架和淺海區活動,也能到北大西洋作戰,作戰區域廣大。韓國參演的“羅大勇號”常規動力潛艇,則來自德國209-1200型常規動力潛艇,該艇可靠性高,自動化水平高,配備艇員少,噪聲小,和“基洛”級不相上下。澳大利亞參演的“法恩科”號常規潛艇,則是著名的“科林斯”級潛艇,其性能、武器威力、安靜性和自動化水平都屬世界先進水平。澳大利亞官員曾經宣稱,世界上沒有其他常規潛艇在技術方面能超過“科林斯”級潛艇,在水中,“科林斯”級常規潛艇幾乎無法被發現。
西方國家制造的常規潛艇參加演習,可以有效提升美國水面艦艇、海軍航空兵和核潛艇部隊對抗“先進常規潛艇”的能力,并積累相關經驗。以前曾經發生過埃及老舊潛艇突破美國航母反潛圈的情況,這次演習不知道會不會發生類似情景。即使如此,美海軍也必將從中找到一些反潛作戰的缺陷和短板。
值得關注:軍艦工業正在轉移
這次演習參演的主戰艦艇,雖然都來自太平洋沿岸國家,但相當部分仍然脫胎于大西洋國家的設計和建造。
從海軍裝備發展歷史上看,大西洋海域的美國和英國、法國、德國等西歐國家是傳統的海軍技術強國。在這次演習中,除了美國海軍以外,日本、韓國的主力艦艇都是脫胎于“伯克”級驅逐艦的基本構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艦艇來自于德國MEKO200的設計,新加坡的隱形護衛艦則是法國設計建造,常規動力潛艇也是來自英國、德國、瑞典的設計和技術。更不要說,一些國家的參演艦艇,干脆直接來自英美的二手退役艦艇。
目前來看,大西洋國家仍然保持著這種優勢。但值得關注的是,現有的海軍裝備設計建造工業,正在從大西洋地區向太平洋地區轉移。由于亞太地區在全球重要性的提升,太平洋國家的艦艇制造能力也在迅速進步。
目前日本、韓國已經具備了一定大型水面艦艇的制造能力。韓國在吸收德國潛艇技術之后開始積極拓展世界市場,日本的常規動力潛艇也得到了一些國家的關注??梢灶A測,在周邊海軍裝備更新的刺激下,一些太平洋國家將成為海軍裝備的生產和出口大國。日本和韓國造船技術的進步,在美國為首的西方軍工產業鏈的配合下,不但在未來能滿足本國海軍的需要,其強大的產能還會極大沖擊現有艦艇出口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