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中旬,山東某預備役舟橋團針對黃河復雜凌情開展應急搶險演練。官兵們嫻熟操舟,在黃河平陰段浮冰區破冰除凌,展現出過硬的戰斗力。團長薛寧告訴記者,推進預備役部隊建設,既要善于向軍民融合式發展借力,又要勇于突破長期形成的各種定式。
抓編組,聚合練兵力量
去年初,該團召開黨委議訓會時,時任參謀長薛寧毫不隱諱地指出團隊訓練中存在兩大問題:一是不少預編官兵對軍事訓練投入的精力不夠,即使上了訓練場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直接影響訓練成效;二是缺乏專業技術人才,開展教學力不從心。
為走出困境,團黨委調整思路,從借助地方人才技術優勢入手,打出一套“組合拳”。他們對人員重新編組,將鄉鎮兵員編入車連、橋連,將企事業單位技術員工編入修理所,又從地方水利局、山東藍翔技校等預編單位精心挑選素質過硬的操舟手、駕駛員,擔任沖鋒舟、推土機、挖掘機等機械裝備教練員。
同時,為加強軍地溝通,該團協調4個編組地區黨委政府,將4名副縣(區)長編為預備役軍官,牽頭負責聯訓工作,建立起定期議訓協調、分片培訓骨干、通報組訓情況等制度。
去年以來,這個預備役團先后組織4批預編官兵進行專業訓練和各類演練,選派30余人外出培訓,培養了多名舟橋技術骨干,為提升訓練質量打下了良好基礎。
抓保障,用時不打亂仗
“出動一個連如何集結?出動一個營如何快速動員?全團出動時,怎樣保證在規定時間內展開作業?”去年,該團修訂應急預案時細化裝備保障內容,增添了20多條具體措施。
起初,有的官兵不理解,認為預備役部隊只要有應急預案就行,何必這么較真?團黨委“一班人”態度卻很明確:遇到急難險重任務時,保障頭緒繁多,動員準備工作如果不充分,關鍵時刻就可能打亂仗。
按照這一要求,該預備役團結合可能擔負的任務,對裝備保障工作做了周密安排。
團隊與駐地有關部門建立健全軍民通用人員物資征集工作機制,完善了預備役征召一體化
指揮系統,與國防動員網、氣象水文網、城市交通網實現互通互聯、資源互享。為提升裝備保障水平,團黨委與裝備編組單位簽訂責任書,每月通過征召系統上報裝備情況,并將裝備完好率納入單位年度考評內容。與此同時,軍地還在各營連設立庫室,配備應急器材,確保應對重大突發事件時能就地展開應急保障。
抓訓練,突出實戰色彩
一次,這個預備役團組織預編官兵開展水上訓練,團領導偶然聽到一名預備役戰士抱怨:“預備役部隊訓練課目少,時間短,而真正應急救援時情況復雜,怎能應對得了?”
這句牢騷話,引發了團黨委對預備役訓練質量的深思。為提高應急處突能力,在完成常規訓練的基礎上,該團從各營抽調力量組成一支90人的應急分隊,重點開展抗洪搶險、水中打撈等應急搶險課目訓練,確保關鍵時刻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贏。
手拿一本訓練手冊,團政委幸曉偉告訴記者,團隊每年要拿出1個月的時間,圍繞快速動員、應急救援、反恐維穩等課題加強練兵。記者在訓練手冊上看到,訓練時間、內容、標準清晰明確,還有負責人姓名,針對性、實戰性很強。
實打實抓訓,鍛造出能打硬仗的水上勁旅。去年以來,該團先后7次參加水中打撈、抗洪搶險等應急行動,遂行多樣化任務能力得到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