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逐步落地,著眼新體制、新職能、新使命,持續做好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這篇大文章,是實現強軍興軍的必由之路。
著力轉變理念,不斷凝聚軍民“要融合”的共識共為。推進軍民融合的首要環節是實現理念的融合,只有破除舊的思維定式、本位主義等障礙,強化軍民深度融合的發展意識,才能真正地使軍民融合向深層破冰。要把習主席關于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系列重要論述、重大觀點等納入軍地各級黨委中心組理論學習、黨校培訓,深刻領會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時代意義和實踐要求,努力形成“講融合、研融合、抓融合”氛圍。要強化企事業單位、普通民眾的國家意識、國防觀念,摒棄國防建設由政府和軍隊包辦的慣性思維,讓履行擁軍義務、支援軍隊建設成為全民共識。要把軍民融合作為國防教育的重點內容,依托軍地專家、教授開展好經常性形勢教育宣講,使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成為全社會共識。要借助現代傳媒“報刊、電視、廣播、網站、手機”五位一體的宣傳網絡,聚焦軍民融合時代主題持續推送宣傳,營造“要融合”的強勢輿論氛圍。
堅持需求牽引,緊密對接軍民“能融合”的重點領域。堅持從軍地的現實需求出發,找準融合的交集,實現優勢互補。推進人才培養“共融”。要依托地方高校及科研院所設立人才定向培養基地,為現役軍人提供輪訓進修和前沿知識學習的場所,為退役軍人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定期開展“軍營開放日”活動,為地方企事業單位培訓應急處突、搶險安防等專業人員,發揮部隊軍事技戰術優勢。深化社會化保障“混融”。依托地方政府宏觀調控,引導各種社會資源向軍隊需求的“利益鏈”“產業鏈”匯聚。聚焦平戰一體,在地方交通基建、重大工程規劃上充分考慮駐軍戰備需求,探索民用運力合同征用模式,提高對部隊兵力輸送、應急機動的過境保障能力。注重科技輸出“通融”。打破軍工系統和民間行業的標準壁壘,規范健全軍民一體的技術標準,促進軍民技術雙向交流、雙向轉換。引導地方科研機構、優勢民營企業進入軍用裝備的研發,同時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將軍事需求嵌入民用產業發展規劃,帶動新質作戰力量的形成。
立足長遠長效,積極完善軍民“促融合”的制度機制。軍民融合發展是實現強國夢強軍夢的國家戰略,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和系統工程,必須要有一個長效穩定的運行機制。要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由軍地職能部門領導共同參與的權威領導機構,搞好頂層設計,制定總體規劃和實施計劃,主動協調政策制定、規劃調控、項目審批、產業發展、行業管理等工作,明確部隊、政府、企業等各方責權義務,確保融合發展決策科學、推進有序。要建立完善制度機制,定期召開軍地聯席會議,推行合署辦公、項目聯審等,強化軍地跨部門之間議事協調的經?;?、規范化。要實現需求對接,拓展地方國動辦職能,歸口匯總軍地融合的相關需求,及時向職能部門進行情況通報,搞好項目綜合論證。要加強區域協調,發揮省軍區系統具有軍地雙重領導屬性的優勢,牽頭協調解決軍地融合發展的重大問題,監督重大項目的立項執行,考評軍地推進融合工作的落實,確保形成上下貫通、協同發展的工作格局。要完善政策法規。加快出臺軍民融合綱領性文件,明確領導軍民融合的機構、規范工作程序、固化制度機制,確保把軍民融合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要以服從國防和經濟建設兩個大局為前提,一方面軍隊主動修訂政策,使國防和軍隊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系;另一方面地方主動調整經濟建設布局,實現與國防建設需求相結合。要加強政策法規的執行監督,建立定期檢查和研究評估制度,及時對政策法規予以動態修訂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