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華北某地,氣溫驟降。北空組織的機場場務綜合保障演練在這里上演。
令記者驚訝的是,參演官兵紛紛反串角色,消防員當起了機械手,電工班班長搖身一變成為了攔阻網維護員,連隊文書變成了驅鳥兵……這種后勤場務保障訓練新模式,意味著北空機場管理系統官兵基本達到“一專多能,一兵多用”的訓練要求,實現了由傳統的人力密集型場務保障到科學效能型場務保障的跨越。
11月26日上午9點,上級傳來指令:機場被炸,道面受損。機械分隊長王令、養場機械手鄭洪克、電工張新毅和孫鵬、消防員趙亞強5名官兵,組成混編小分隊,迅速趕往現場搶修。
一旁觀摩的北空后勤部一位領導告訴記者:“過去,機場場務保障有嚴格的專業界限劃分。今天我們打破專業限制,組成15個混編分隊,進行角色反串演練,就是要克服以往保障人員技能單一的狀況,盤活保障力量和資源,節省人力,提高保障效率。”
記者看到,孫鵬嫻熟地操作割路機進行道路切縫處理,趙亞強及時清除道路碎石……5人配合默契,不到40分鐘,道路搶修成功。機械分隊長王令告訴記者:“我們這個混編分組,可以完成道路搶修、消防滅火、應急供電、布設助航燈、驅鳥等多個綜合保障課目。如果按照以往專業界限劃分,完成這些保障任務至少需要20人?!?
據悉,北空以提高飛行場務保障、機場搶修和戰時持續場務保障能力為目標,積極探索信息化條件下后勤場務保障訓練新模式、新方法和新手段。年初,他們針對飛行訓練需求和保障力量不足的矛盾,在航空兵場站探索出“一專多能、一兵多用”的組訓方法,采取換崗培訓的形式,培養出了一批飛行場務保障“多面手”。
在綜合保障演練現場,由各專業人員組成的15個混編綜合保障組,多點多向同時實施持續場務保障。北空后勤部一位領導興奮地說:“這在以往是很難想象的。比如,過去機場跑道兩處被毀,只能由養場機械組對一處搶修完畢后,再對另一處進行搶修。而現在綜合保障組可以同時展開,哪里有問題就立即出現在哪里,大大節省了保障時間和人員,提高了效率。”
記者相信,北空場務保障方式的轉型將牽引航空兵部隊戰斗力建設步入新境界。(解放軍報王長路/李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