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很可能會成為中國
汽車史上值得特別記憶的一年。
這一年,是一汽奠基60周年,也是新中國汽車工業起步60周年;這一年,是第一輛上海桑塔納牌轎車在滬組裝成功30周年,也是外資進入中國汽車市場30周年,還是中國汽車工業上“高速路”30周年。
但這一年,也有中國汽車從30年狂飆突進的無上榮光突然跌落凡塵、灰頭土臉的一刻。繼央視“3·15”晚會出人意料地曝光某合資品牌汽車存在DSG變速器動力中斷故障、某自主品牌偷工減料致鋼板生銹后,中國汽車的質量缺陷、售后服務問題被空前彰顯。
不論作為領軍中國汽車業的合資品牌,還是發展中的自主品牌,存在質量缺陷、安全隱患固然可怕,但只要及時召回改進都不算什么大問題,最可怕的是面對質量缺陷的傲慢和面對售后投訴的怠慢。比如上述合資品牌,DSG缺陷被眾多消費者投訴已近兩年,但一直視而不見,解決投訴拖沓“摳門”。
當然,上述質量問題、售后服務問題,還只是中國汽車大量問題的冰山一角。中消協近日披露,2006年~2012年,我國汽車消費投訴逐年增長,質量、合同和售后服務成為家用轎車投訴的三大主要問題,其中涉及質量問題的投訴占總數的43.4%,涉及汽車售后服務的投訴也高于其他商品與服務的平均水平。
到2012年,中國汽車產銷量已連續4年蟬聯全球第一,中國成為第一大汽車市場;2012年底,中國汽車保有量超過1.2億輛,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汽車保有國從“自行車王國”到汽車大國,中國汽車風馳電掣的輝煌速度令世人側目。但央視“3·15”晚會引領的全國跟風曝光潮、網絡圍觀潮,第一次將中國汽車質量缺陷、安全隱患無遮無掩地大面積公開,眼見得汽車大國的繁榮昌盛背后,還有“華而不實”的巨大陰影,這實在讓人尷尬。
尤其是,中國汽車售后服務差,顧客投訴無門、解決無門;且諸多世界汽車巨頭采取中外差別待遇、雙重標準,在別國頻頻召回問題汽車時,中國市場卻屢屢被“遺忘”同在一片藍天下,同樣花錢消費,中國人卻不能獲得同樣的尊重,汽車大國出現重車不重“人”甚至有車無“人”的窘況,更讓人難堪。
高速發展30年、在全球都倍有面子的中國汽車,突然發現輝煌背后有陰影,這多少有點令人失望。但這未必就是壞事。
實際上,中國汽車深陷質量缺陷和投訴困局,是中國汽車發展先天“跛足”的必然結果。對于汽車,多年來各方關注的多是汽車產業發展以及能否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是以“企業為導向,經濟利益第一”,卻很少考慮汽車使用者的利益、權益。
這樣的發展模式,在此前30年以物為本的發展理念下,無可厚非,事實上這種模式也讓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壯大了。但隨著社會進步,隨著發展模式從以物為本轉為以人為本,隨著消費者權利意識覺醒,中國汽車也該向“消費者為導向,駕乘者利益第一”的模式轉變。
這,應是中國汽車目前深陷發展困局、輿論漩渦后的最大啟迪,也是中國汽車未來“行駛”的方向。
自然,這樣的轉變近年來也已悄然展開,如《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已于今年1月1日施行,汽車三包政策將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國家相關法律一直在修改完善以追趕汽車大國、汽車社會前行的步伐,但離以人為本、質量為王的要求,尚有距離。
1953年的一汽奠基實現了中國汽車從無到有的轉變,1983年左右啟動的中外合資實現了中國汽車從有到多的轉變,而2013年被曝光一系列問題,則應是中國汽車實現從多到好轉變的開始。